航空报国

[ 首页 ]

  以“鲲鹏”运20大型运输机、“鹘鹰”第四代战斗机、歼10和歼11系列三代机、直10和直19武装直升机、新型预警机、“翼龙”系列无人机、“闪电”10新型导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横空出世、震撼世界,强了国威,壮了军威。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中航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年均增长12.6%和8.7%,纳税额年均增长16.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32%。近期,中航工业又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第四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和 2015年经营业绩考核A级,从而实现连续四个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获A级,同时获得第四任期“业绩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优秀企业”两个单项奖。
  一、肩负强军职责使命,实现航空武器装备跨越发展
  中航工业始终把“保军”作为神圣天职,紧跟我军战略转型的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使我国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网络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缩小了与世界航空强国的差距,加快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历史性转变。
  (一)实现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
  十几年前,我军现役航空武器装备以二代机为主体,如歼7和歼8战斗机、强5强击机等,歼10、歼11系列三代机刚开始列装,数量不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军歼10、歼11系列战斗机和直10武装直升机已经大批量列装,成为现役航空装备的主体,并实现系列化发展,技术性能持续快速提升。特别是经过艰苦攻关,我国自主创新的中型第四代战斗机“鹘鹰”横空出世,其多项创新技术属世界唯一或国内首创,研制速度再创新纪录。我国四代机的亮相,将为空军力量建设带来质的飞跃。
  (二)实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跨越
  全球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技术也大踏步地走进武器装备和军事领域,极大地改变武器装备形态和现代战争形态。电子战成为空中作战的重要形式,现代战争的序幕往往是在电子攻击中拉开的。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巨大跨越,第三、四代战斗机拥有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具备远距离目标探测、威胁预警、信息处理、电子攻击、信息对抗、网络通信等重要功能。中航工业联合兄弟军工集团,打破西方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成功研制以空警200、空警2000为代表的大中型空中预警/指挥机等“争气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完全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的国家,极大提升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国土防空作战能力。
  (三)实现从陆基到海基的跨越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迈入“以空制海”时代以来,航空武器装备成为海军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装备,满载着数十架乃至上百架战斗机的航空母舰,成为新时代的海上霸主。中航工业按照党中央建设蓝水海军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航母工程中承担以歼15为代表的多型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目前歼15已经随“辽宁号”多次出海巡航祖国万里海疆,并呈系列化发展态势,在“辽宁号”上轻盈滑跃起飞的唯美图像,成为中国蓝水海军的靓丽名片。
  (四)实现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无人化是现代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收割者”、“捕食者”无人机,以及“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已经投入实战,效果显著;美国X-47B舰载无人战斗机验证机、欧洲“神经元”无人战斗机验证机也取得重大突破,无人航空武器装备的时代正在到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航工业高端无人机系统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高端无人机已经成功出口国外,进入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市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先进高端无人机将列装部队,与有人驾驶航空装备一道,共同守望祖国的蓝天。
  (五)实现从中小型到大中型的跨越
  对现代战争而言,战略投送能力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中运输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技术基础的制约,国产航空武器装备一直处于中小型阶段,“腿短”的问题突出,战略投送能力不足。中航工业按照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空军的部署,在国家大飞机工程中,承担“鲲鹏”运20大型运输机的研制任务。
  2016年7月6日,运20正式列装空军服役,这是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重大里程碑。运20持续改进改型、系列化发展的潜力很大,它的陆续交付和列装部队,将为我军插上“垂天之翼”,极大增强我军投送能力。同时,全球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总装下线。
  (六)从单项突破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
  中航工业贯彻落实我军关于体系对抗、协同作战的战略思想,加快发展完善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全力推进重点型号研制进程,取得显著成效。在战斗机方面,三代机形成歼10、歼11系列“轻重搭配、远近结合”的格局。在陆航装备上,完全自主创新的直10武装直升机批量列装,使陆军航空兵拥有好用、管用的立体攻防装备,装备体系正不断完善。特别是在无人机、预警指挥机等方面的快速突破、填补空白,更是极大地完善了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增强体系化对抗能力。
  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20余型近200架飞机组成10个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机型数量和飞机规模创历次阅兵之最。
  (七)从跟踪发展到自主研制的跨越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晚、底子薄而且历经波折,再加上过去国家科技实力、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航空工业是关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是大国博弈的高端平台,航空高科技用市场换不来、用金钱买不来,只有靠自主创新。
  近一二十年以来,我国航空工业步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中航工业联合国内各行各业,集体攻关、自主创新、克难奋进,我国航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取得大型运输机、预警指挥机、高端无人机等一系列型号研制的重大突破,实现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航空装备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二、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为航空装备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中航工业贯彻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资源投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支撑装备研制,有序推进航空技术创新与成熟
  在我国迈向世界强国的进程中,一些国家挑起各种事端意图压制我国发展,使国家安全形势处于紧张的状态。在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下,中央谋划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发展计划,这给我国航空装备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通过大型运输机、战斗机、舰载机、高端无人机、特种飞机等一批重大航空装备的研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创新,系统性地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中航工业强化战略规划,引领航空装备和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滚动研究,规划近、中、远期航空装备和技术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线,保证航空装备和技术、工业技术和能力的协调有序发展,以抢占新技术制高点,增强航空工业综合技术实力。
  (二)加强基础研究,抢占世界航空科技制高点
  中航工业以增强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坚持基于从科学到技术到工程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演示验证到工程发展的路径,体系性安排装备预研,为型号工程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航空科技是一门试验性科学,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设施进行试验验证。为加强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能力,抢占航空科技制高点,中航工业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55家航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国防科技和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着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和验证;设立多家单位联合的航空技术创新中心,强化战略规划、体系设计和系统设计能力;设立8家国防工业制造创新中心和试验测试创新中心,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设立包括3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技术转化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三)落实“两化”融合战略,用信息化引领生产方式变革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变革的关键实施工具。打造“信息化航空”,一直是中航工业实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借鉴先进航空装备的工程经验,大力推进基于模型的数字化三维设计技术,大力推进全系统数字化协同、数字化制造和关键环节数字化装配。这不仅大大提升航空装备研制的效率,也较好地适应跨代装备发展对制造质量的高要求。比如,在某新型飞机研制中,通过全机采用三维数字设计技术和基于唯一数据源实现跨地域、多厂所间的工程数字化大协同等,使型号从发图到首个零件制造由以前的6个月缩短到7天,部装周期也缩短1/3以上,装配不协调问题减少70%以上。鉴于在“两化”融合上做出的积极有效探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体验中心”和“两化深度融合工业软件研发基地”设立在中航工业,希望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高端制造业“两化”融合的技术体系、工业软件和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先进国家都在布局“工业4.0”,我国也做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中航工业结合高端制造业的特点,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智慧院所体系建设。目前,共有“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协同开发与云制造”等4个项目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11个项目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项。随着“两化”融合战略的深入落实,信息化将会为航空装备研制再次跨越插上新的翅膀。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筑牢创新发展基础
  中航工业深入实施产学研用结合工程,有针对性地扩大产学研创新战略合作单位,合作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多家国内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全球创新资源,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协会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设立海外技术中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建立科研和人才培养长期持续合作关系,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高端人才培养。
  中航工业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多层次自主创新投入机制,改变以往仅靠国家投入推动创新的状况。针对部队装备建设急需,自筹研发资金支持在航空科技前沿领域与国外强者展开竞赛,强化技术储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些领域已有重大突破。2008~2015年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25项,国防科技奖762项。专利申请数36804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22170项;专利授权数1516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578项,到2015年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数11299项。
  (五)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动能
  2015年8月,在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上,中航工业组建的制造团队获得3枚金牌,飞机维修项目获得“优胜奖”,实现中国队参赛历史性的突破,为国家赢得荣誉。中航工业实施“长、家、匠”分离,畅通各种人才的成长渠道和发展空间,让各类人才在自己的领域专注发展,改变以往所有人才都往行政领域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在集团层面打造专业人才体系,在科技创新中注重发挥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作用,构建以“院士、首席技术专家、特级技术专家和一级技术专家”为对象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梯队、以“首席技能专家和特级技能专家”为对象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梯队。中航工业拥有院士18人、首席技术专家97人、特级技术专家386人、一级技术专家483人、首席技能专家126人、特级技能专家417人;拥有鲁宏勋、黄孟虎等6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杨伟、吴希明等5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方文墨等200余名“全国技术能手”,唐长红、孙聪等近4000名政府特贴专家。
  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设立航空报国金奖、“狼团队”奖、型号科研立功表彰、预研立功表彰、专利奖等奖项,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特别是设立的“中航工业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奖,奖金高达150万元,是我国航空史上奖金最高的奖项,颁发给孙聪、杨伟、樊会涛等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正在探索研究专利持有人的股权、期权激励,确保让科研人员收入有保障、荣誉有机会、发展有空间。通过这几年的大力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技术技能骨干成长起来,为我国航空科技的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军机与民机协调发展
  中航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军民融合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部署,发挥航空高科技产业的优势,辐射带动民品产业发展,形成军民产业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更好地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武器装备建设和经济民生发展的通行做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16年5月联合发布《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把军民融合发展推向新高度。航空工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中航工业坚持军民融合不动摇,利用航空高科技发展民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同时,利用民品的效益来“反哺”军品,形成自我造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二)做好民机这个最重要的民品
  民机是中航工业最大和最重要的民品。发展中国民机产业是中航工业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战略所向。近十多年来,中航工业在民机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力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有力支撑C919国产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中航工业作为参研单位和主要供应商,承担机体制造、机载设备、试验试飞等大量任务,组织精兵强将,配备优质资源,大力协同配合,攻克大型民机研制的种种技术难关,努力推进项目顺利进行。
  ARJ21已交付用户投入运营,C919已经完成总装下线,即将实现首飞。在C919项目上,还开展了与GE、赛峰、霍尼韦尔等众多国际著名航空厂商的对等合作,研制生产自主可控的机载产品为C919配套,增强了国内民机产业发展后劲。
  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民机业务。整合大中型飞机资源,主要承担军民用大中型固定翼飞机研制,负责“新舟”系列涡桨支线客机发展;整合直升机资源,主要承担军民用直升机研制,负责AC系列民用直升机发展;整合通用飞机资源,主要负责通用飞机研制生产和通航运营服务。
  “新舟”飞机累计确认和意向订单超过200架,累计交付超过100架,在全球18个国家200余条航线上运营,具备一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对后续国产民机进入市场意义重大。自主研制的AC311轻型直升机、AC312中型直升机和AC313大型直升机,已全部取证,实现销售。运12系列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取得国际适航证的机型,最新研制的运12F飞机取得FAA(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证,目前运12飞机已经拥有14个国家的适航证,销往30多个国家的用户共计220余架。
  不断完善民机产品谱系。涡桨支线飞机方面,加紧推进“新舟”系列飞机研发和市场开拓,“新舟”6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新舟”700立项研制,即将转入详细设计,计划2020年前后实现交付。民用直升机方面,全新3吨级直升机AC322研制正加快推进;亚洲最大吨位大型高原直升机AC313成功飞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圆满完成高寒试飞并取得A类适航证,结束了国产直升机不能上高原的历史。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复合材料涡桨公务机“领世”AG300、轻型喷气公务机“愿景”SF50首飞成功。世界上在研的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AG600完成总装下线,力争2016年底实现首飞。
  中航工业已经逐步建立起由中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机载设备及系统构成的民用航空产品体系。“新舟”系列飞机初步形成客运型、货运型、公务型,多型并举、多用途发展的新格局;直升机形成从1吨级到13吨级相对完整的民用直升机产品谱系,初步实现产品研制、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和运营全价值链发展;通用飞机全面发展活塞、涡桨、喷气公务机、水陆两栖和浮空器等产品,具备研发制造体系和维护保障能力。
  (三)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
  近年,一批国外优秀企业加盟中航工业。并购全球著名的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西锐公司,提升通用飞机研制、营销、服务能力;并购奥地利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FACC公司,是亚洲航空制造业首次并购欧美航空制造企业。
  努力推进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与欧洲空客直升机公司联合研制AC352/H175直升机等项目,采用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研制、共同开发市场和提供客户支持的合作模式。国际合作从长期以来的转包生产提升到平等合作的层面,从零部件产品提升到大部件和系统级产品的层面,从产品和技术层面提升到资本合作的层面,逐步成为世界民用飞机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和风险合作伙伴。
  四、弘扬航空报国情怀,为航空装备跨越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价值观反映企业的精神和信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和发展方向。作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主承制商,中航工业一直以建设航空工业强国为己任,把“航空报国”作为集团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全体员工为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始终把“航空报国”作为全体员工的文化自觉
  中航工业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提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理念,构建集团文化理念体系,用文化的基因规范航空人的行为标准,构筑航空人的“精神高地”,点燃航空人航空报国的激情。“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企业宗旨,充分展现航空人“立足航空,放眼世界;热爱航空,献身祖国;发展航空,报效社会”的不懈追求和雄心壮志,饱含着航空人对伟大祖国深厚的情感寄托,蕴藏着航空人对国防和军队永恒的承诺,承载着航空人对社会公众庄严的责任。
  军品是中航工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保军强军是首要政治任务,是“航空报国”的主要途径。中航工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国家航空装备工程总指挥长,联系航空防务工程总体管理业务,亲自抓重大军品型号研制工作,主动思考装备发展方向,亲自推动重点难点项目,带领军品研制全线,强力推进航空装备快速发展。在生产线上,时常可以看到悬挂着“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等标语横幅,激励着装备研制全线拼搏奋斗、攻坚克难。
  中航工业把选树英雄人物,作为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设立“航空报国金奖”“总经理特别奖”“风云人物”等多种奖项,表彰先进典型,激励并引导员工树立远大志向、追求报国梦想、享受成功光荣。尤其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罗阳两位英模人物影响深远,他们身上闪耀着爱国、敬业、诚信等崇高品质,影响和激励着广大航空人投身航空事业。
  (二)感动中国的航空楷模展现航空人的时代风采
  我国的航空工业是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的,经过几代航空人的艰苦创业、前赴后继、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的航空工业。可以说,“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崇高理想,早已融入航空人的血脉之中。
  被大众所熟悉的“航空工业英模”罗阳同志,他的先进事迹与“辽宁号”航母和歼15一起传遍全世界,感动全中国。从2012年10月份开始,他亲自组织完成两个重点型号首飞任务,时间相隔只有4天,创造我国军机重点型号研制的新纪录。歼15飞机舰上起降试验的当天,他就站在离起降点不足20米的地方,忍受着发动机巨大轰鸣对心脏的猛烈冲击,仔细观察和记录着飞机的每一次起降,一直忙碌到牺牲。
  “歼10之父”、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代宗师宋文骢,通过自主研制歼10这型世界第三代先进战斗机,趟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带领研制团队,创建新专业,建立新体系;在陡峭的技术跨度与薄弱的工业基础的矛盾挑战中,他直面困难,勇于担当,锲而不舍,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负责的过人胆识,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率领研制全线最终打造出“大国重器”,实现我国战斗机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跨越,开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进程。
  “枭龙”战机、歼10双座飞机的总设计师杨伟,指挥着多型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如今,“枭龙”飞机已经走出国门,多次参加国际航展,获得国内外广泛好评。当遇到难题时,杨伟鼓励科研团队:“正是这些难关,才提供了体现我们存在价值的平台。我坚信,我们这支经风沐雨的团队,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气魄,拥有攻坚克难的聪明才智,我们一定会也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三)大国工匠精神为航空装备建设奠定厚实根基
  航空工业是高端制造业,不仅需要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技能精湛、拼搏奉献的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长期以来,中航工业重视工人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弘扬,选拔建立多层次的技能专家队伍,通过加强学习培养和型号任务锻炼,一批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层出不穷。
  中航工业沈飞的高级技师方文墨,16岁初中毕业成为沈飞技校学生时,就给自己立下人生目标——既然入了钳工这一行,就要成为全国最好的钳工。他经常加工的零件表面一般只有火柴盒大小,每个表面起码得锉修30下才能达到尺寸精度要求,每天要往复单一的锉修动作8000多次。教科书上记载,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
  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技能工人、数控程序编程员鲁宏勋,把自己称为让机器和人对话的“翻译官”。他尝试使用新刀具、采用高速加工等新技术,再加上工序的新改进,把原来的十道精加工工序压缩到三道,更是“教会”多台设备都能实现对这个零件的加工。终于,加工周期缩短两个半月,产品顺利交付。鲁宏勋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正在托起一项辉煌的事业。
  中航工业成飞的玉海龙,是一名“90后”技术工人,他带领的三人团队,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金牌,这是中国人在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含金量最高、难度最大项目上的首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有这样一大批默默奉献于祖国的“工匠”刻苦坚守、奋进拼搏、不断创新,才有我国航空工业今天的跨越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航空工业的任务更加重要而光荣。中航工业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职责使命,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突出主业、提质增效,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一起拥抱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
  • CNAS/DILAC质量体系换版
  • 预紧力超声测量技术培训成功召开
  • 航天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化论坛
  • “螺纹拧紧力矩下装配变形试验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评审
  • 航天标准紧固件研究与检测中心助力一院完成型号任务
  • “航天飞行软件复杂度管控战略研究”项目启动
  • 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工作会隆重召开
  • 夯实质量可靠性基础,助力北斗完美收官
  • 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试验室完成质量体系的整合并通过CNAS扩项认可
  •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现第100次发射